英國新聞生態失衡、八卦化與注意力政治
在英國的政治版圖之中,Reform UK 的議席雖少,只得四至五席,遠遜於自由民主黨七十二席、工黨四百一十一席與保守黨一百二十一席;然而在媒體領域,這個政黨卻長期佔據焦點。二〇二五年一月至九月,英國廣播與主流電視頻道合計提及 Reform UK 約三十五萬三千次,平均每名議員被提及逾七萬次;相對之下,自由民主黨每名議員約六百多次、工黨約二千二百次、保守黨約一千次。卡迪夫大學對 BBC《晚間新聞》及 ITV 的監測亦顯示,一月至七月期間,Reform UK 在主要晚間時段的出現率約為二十五個百分點,而自由民主黨僅為一七點九個百分點;涉及 Reform 的報道中,近四成把該黨或 Farage 置於敘事主位,自由民主黨則在逾六成的報道裡只作回應。這些數字不是偶發,而是英國新聞生產邏輯轉向的結果:注意力分配愈來愈脫離制度代表性。
這個轉向首先表現在選題與敘事方式上。二〇二五年地方與區域選舉後,多家新聞機構以「聲勢上升」的框架解讀 Reform 的表現,把 Farage 安置在鏡頭中心;此舉並非個別編輯的偏好,而是編採部門在競爭環境裡作出的理性選擇:凡是可能改變政治版圖的對象,即使議席稀少,也更容易獲得優先關注。當曝光頻率成為影響力的替代指標,鏡頭自然傾向可迅速動員情緒、製造對立並方便剪輯的題材。
Farage 的傳媒人格正好迎合這種節奏:語言直接、節拍明快、可預期的衝突點,配合他在 GB News、YouTube、TikTok 等平台的常態化出現,形成穩定的素材供應鏈。他在 BBC《Question Time》累計三十八次出場,亦加強了他作為「有戲之人」的既定印象。新聞生產因而出現熟悉的循環:Farage 先拋出一句可被擴散的說法,其他政黨被迫回應,鏡頭再回到 Farage;主導權於是留在他手上。
這套機制背後,是商業新聞的八卦化與平台分發的相互強化(《蘋果日報》把八卦化新聞語法推向極致)。全球新聞市場廣泛採納情緒化標題、人物戲劇與強烈對立的敘事手法,英國亦不例外。《Daily Mail》《The Sun》《Express》長期偏好戲劇與情緒,而公共服務廣播(BBC、ITV)在收視壓力下也難以完全避開這種節奏。與此同時,社交平台以互動和停留作為排序依據,把最能激發反應的內容推向前端;編輯室再以「線上熱度」作為素材選擇的參考,形成「社媒—廣播—再社媒」的放大回圈。結果是:爭議容易上鏡,複雜議題難以入鏡。
這樣的生態對不同政黨產生不對稱效果。自由民主黨的領袖 Ed Davey 公眾辨識度較低;保守黨經年執政後敘事疲乏,鏡頭多停留在內訌或失誤;工黨雖為執政黨,總量龐大,但穩健語調欠缺「爆點」,在單位時間內難以與「一語成新聞」的表演競爭。Reform UK 因此在衝突與八卦邏輯主導的市場中持續佔優,雖然議席與組織資本遠不及對手。
自由民主黨推動「Balance the BBC」,批評 BBC 對 Farage 與 Reform 的無孔不入式報道;評論者亦指出,過度曝光在事實上為該黨提供額外正當性光環。廣播機構通常回應稱其做法反映公共關注與民調趨勢。制度上,Ofcom《廣播守則》強調「應有公正」與準確,但並沒有要求按議席或得票比例分配報道,於是留下了一個灰色地帶:機構可以在形式上維持多方平衡,卻無須糾正份量上的失衡。
從效果看,英國並非個別例子。德國 AfD、法國 Rassemblement National 等政黨同樣依靠具爭議的領袖與鮮明口號,獲得超比例能見度;「以爭議換曝光」已成為歐美右傾民粹的通行手法。這並不是說媒體集體失守,而是說新聞經濟與平台技術在同一市場邏輯下匯流:當可見度與收益掛鈎,系統自然推高強刺激、短迴響、可反覆傳播的內容,並把政治轉化為可持續供應的節目形式。
Reform UK 在議會層面只是邊緣政黨,但在媒體層面卻建立了壓倒性的存在感;這說明注意力的分配已和制度的代表脫鈎。當八卦化與演算法互相助長,新聞把政治包裝為娛樂,公共討論便難以維持深入與周延。問題不在於某一位編輯或某一家媒體,而在於整個生產鏈條把「被看見」放在「被理解」之前,而民主則在點擊與滑動之間流逝。